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  > 正文
下足“绣花功” 编织汕尾产业振兴新画卷
来源:东方资讯     时间:2023-03-16 06:28:57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森

在底子薄弱的乡镇推动产业振兴,来不得“大水漫灌”,来不得“表面功夫”。千镇万村,情况各异,唯有适应当地实情,顺应社情民意,产业才能真正落下去,百姓才能真正富起来。

沉在一线、做好调研,实时跟踪、及时服务,用心用情把产业振兴过程中的困难“磨”掉,是记者采访过程中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干部身上发现的共性。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海丰县某镇群众伴海而生,祖祖辈辈采用围堰方式养殖、捕鱼:伴随着海水涨潮,鱼虾进入人工挖出的小潟湖,退潮时封住出口,海货便能留在潟湖之中,以便捕捞。

但随着这一产业的扩张,环保的疑虑随之而来。帮扶干部会同镇干部一同调研,发现若围堰过度,确实破坏生态,但要一刀切,也会让不少人失去生计来源,一个传统产业就可能消失,甚至影响后续农文旅开发。

更有趣的是,当地一位老人告诉帮扶干部,此处备受候鸟青睐,鸟类常年栖息,恰恰是因为鱼虾被人为集中,便于鸟类捕食,要是围堰全部拆除,候鸟或许就会另寻他处,反倒违背了环保的初衷。

帮扶干部立刻向有关部门反映实情,在多方调研和讨论下,传统捕鱼方式得以有限度的保留,既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也留住了村庄的渔业特色和乡愁记忆……

一件小事,折射的是帮扶干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作风,也折射出帮扶干部真心实意维护群众利益的态度。“产业振兴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位帮扶干部说,上边千条线、地下一根针,要让国家乡村振兴的大战略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我们就得拿出“绣花功”。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