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  > 正文
翰墨丹青,说不尽的风采神韵|天天观焦点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3-05-19 14:34:23

青绿山水轴 沈周

兰亭序(局部) 文徵明

中国书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整部中国美术史,一大半记载的是绘画与书法。历来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大都会翰墨丹青之事。社会上对书画作品的临仿、品评鉴赏、珍藏把玩、传诵流布,都使得书画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瑰宝之一。与书画创作同时发展的是书画理论,书画理论也是中国艺术理论区别于其他国家艺术理论的重要特征,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内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书画同体而未分

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书画美学研究受哲学思想影响,表现为将书画起源和书画本质的理解,同对自然和宇宙的观照体察结合起来。如老子讲“道法自然”“涤除玄鉴”,孔子论“仁智之乐”“文质兼美”。在汉代书法理论中,崔瑗《草书势》中,以自然中动物动态形象比拟草书的书写特征和自由飞动的气势,蔡邕的《九势》《笔论》中也讲“夫书肇于自然”“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认为书法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模拟和象征。

魏晋南北朝,青绿山水与人物白描获得一定程度发展,篆隶楷草各种书体齐备。由于书画创作丰富多样,书画理论蓬勃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面貌,书画美学理论转向对微观具体的书画艺术经验的探讨。这些美学理论一部分来自书画家,一部分来自文学家诗人,如谢赫的《画品》最早提出品评绘画的标准与美学原则,宗炳的《画山水序》通过对山水的体察表达人生之思,提出“澄怀味象”“畅神”的审美哲思,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详细记录山水绘画的具体过程,《论画》《魏晋胜流画赞》提出“以形写神”“传神观照”的形神论美学观,对中国艺术创作和评论产生很大影响。王微的《叙画》提出绘画不只是技术,而且具有与易象同体的重要地位。还有《论书》《笔意赞》《四体书势》等书法创作、品鉴、书法史理论,发展出“传神写照”“气韵生动”“心师造化”“天然”“功夫”“神彩”“形质”等至今被反复讨论的经典美学概念。

唐宋时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从书画的象形特征出发提出“书画同体而未分”“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指出历代绘画的功能与艺术观。《图画见闻志》也提出图画应具有“指鉴贤愚,发明治乱”的效用。还有《唐朝名画录》《山水纯全集》《林泉高致》《益州名画录》《论书》《书谱》等,这些书画文献从书画史、技法、原理、创作、批评等方面,进一步分门别类具体地探讨了人物、自然景物、字体书写等方法,使中国传统书画美学系统更全面连贯,深化了书论画论的理论体系。

到明清时期,美学家与艺术家在山水与花鸟画的美学思想上,将哲学体悟与艺术观照融合,提出独特的艺术观点。如董其昌受禅宗南北宗分法的影响,将绘画史风格流派分为南北宗,这种理论对我们从审美上掌握艺术流派有一定影响。清代石涛的《苦瓜和尚话语录》“一画论”受到老子“道法自然”的影响,阐述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创作与生活相辅相成的意义,揭示绘画中的“一画”是绘画创作的本源,以老庄哲学美学思想论述绘画本质和创作规律,对我们当代绘画创作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从书画分论到系统书画美学

从魏晋南北朝起,书论与画论就是分开的体系,唐代开始有专门的绘画与书法通史研究著作《历代名画记》与《法书要录》。但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出现基于书画史研究之上的,从上层理论逻辑层次对中国书画美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体例规范的著作。

20世纪以来,余绍宋的《书画书录解题》(1932年),于安澜《画论丛刊》(1937年),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1935年),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1957年)以及卢辅圣主编的《中国书画全书》(1993年),是对中国古代书画史文献资料的汇编。

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美学界取得新的学术成果。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学大讨论侧重于美的主客观问题的探讨,对书画美学的研究较薄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1982年)、宗白华《艺境》(1987年)等对中国书画美学进行探讨。他们倡导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应以传统艺术与艺术创作为中心,对书画美学概念、范畴、命题、审美欣赏、书画品评等美学问题进行分析阐发,对书画美学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美学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面貌,受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实践美学”兴盛,对中国美学历史的整体研究、中西美学对比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等研究逐步展开,也出现许多既带有研究性质又适合作为美学教材的著作,如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1985年)、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1989年)、樊波的《中国书画美学史纲》(1998年)、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2000年)等,堪称新的中国美学理论成果。

在新时代,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背景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书画美学的系统研究,内容包括书画美的本质、书画美学的造型形式特征和造型规律、书画艺术的功能和社会作用、书画艺术的品评鉴赏,以及当今传统书画美学如何进行现代阐释和转换等。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传统书画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美学特征之一是重视审美感性体验,并贯穿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文学等门类的艺术理论中。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的艺术美学思想体现在历朝画史画品画论、书史书品书论、诗品诗话、乐记乐论中。其中许多书画品评理论本身也是美学理论,中国美学史基本上由中国艺术理论与中国哲学美学组成。书画艺术是构成中国艺术大厦的基石。

美学被称为艺术哲学,主要对艺术美,包括音乐美学、舞蹈美学、电影美学、戏剧美学等进行哲学层面的研究。中国书画美学是整个艺术美学的一个分支。相比而言,书画美学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支撑,以丰富的历代书法绘画作品为基础,以其横贯古今的生命力扎根于中国人人文生命情感与文明基因中,具有恒久性。

从美育角度而言,书法和绘画都是视觉艺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受众,书画艺术展览与鉴赏对于我国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书画美学研究,促进书画美学发展,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审美趣味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书画美学能够传达一种人文情怀与审美精神,增强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大众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人们更加热爱艺术与生活。

书画艺术是昔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雅尚,如今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我国书画艺术受众广泛,高校艺术专业教职工、职业艺术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书画爱好者等,共同让书画艺术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提高人们对书画的审美欣赏水平,有助于普及美育,增进文化自信。培养新一代青年的创造力,需要加强他们的形象思维训练。因此,加强传统书画艺术的教学与实践尤为必要。书画美学作为中国美学最具生命力与民族性的一支,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美学学科的重要途径,是中国传统艺术价值追本溯源之所在,是对新文科“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基本原则的实现。

基于书画艺术特有的点线面的形式语言,加强书法美学史、绘画美学史、综合性书画美学史、书画鉴赏、书画创作心理与美感鉴赏、书画技法与形式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美学学术体系;古代书画文献中的言简意赅、凝练短小的书论画论、书品画品,是中国特色独有话语,我们应以此民族性话语体系为依托,继承传统书画美学精神,培养中国文人新的气韵风骨,构建中国书画美学独特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创造中国书画美学新的话语体系与研究范式,推动中国美学走向世界。让翰墨丹青说不尽的风采神韵,焕发出时代的新的光彩。

(作者:尹子琪,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